虽然有天使投资一说,但投资人可不都是天使。实际上,创投圈里“以投资为名花式揩油(包括骗吃骗喝、借钱不还甚至骗人劫色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并向创业者翻一个白眼”的惨剧比比皆是。
投融资就像结婚,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必须选择最靠谱的对象,这关乎双方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能否共同幸福生活。身为资深FA(投资顾问)的小谭,这里就凭借多年经验,教大家辨别VC圈里不靠谱的投资人。
1. 团队挖角鬼
这种投资人可能想的都是如何让自己糟糕的Portfolio(投资组合)活下去,毕竟已经投了那么多钱,就想找个机会见见创业者的团队,如果觉得不错会直接邀请这个团队加入他的旗下,如果觉得其中的CTO不错,也可能直接挖走CTO。
这种攒团队的投资人和攒局的投资人的区别在于,攒局的投资人更看重两个团队的协同效应,本质上对创业者的业务会有促进作用,而攒团队的投资人觊觎的是创业团队的某项能力或者某个核心成员的能力,对创业者来说多数情况有害无益。
2. 条款老油条
这种投资人一般会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通过复杂的交易结构和眼花缭乱的条款来为自己争取更多权益。
比如投资人会设计增发+老股转让(并非让创始人套现,一般是无偿转让或购买天使的股份)+打款条件+分批打款时间等条件结合的交易结构,实际增资的成本比条款中单独增资部分要低很多。
再比如投资人通过设置各种专业条款,例如领授权、拖授权、回购条款、反稀释条款等,为自己争取权益。当然,这并不是说回购、反稀释这种条款不应该存在,只是其中的比率及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创业者明辨。
3. drop大魔王
这种投资人一般给出TS(投资意向书)时比较随意,可能见到创业者的当天就直接给了TS,而且他们的TS非常简单(因为TS本身也没什么法律效力),可能没有填写价格,只填了排他期。这也正是他们想要的东西——排他。通过排他期限制创业者和其他投资机构接触,那么随意地发TS只是为了占坑而已,反正如果他们不喜欢,到时候再drop(放弃)已给创业者的TS就好了。
一般比较在乎声誉的机构都不会贸然给出TS,因为TS的drop率也会影响其口碑。这样的机构喜欢给出NDA(保密协议),NDA是不具有排他性条款的。但是给出NDA也一定是好机构。
4. 皮包大骗子
某些投资人的背景是假的,机构也是皮包公司,他们和创业者接触的目的只是为了骗取钱财和股份。如果碰到一个把自己包装成VC的FA机构还好,至少还算是专业机构。如果碰到不专业的FA呢,也还可以,毕竟能帮创业者对接机构投资人。但如果碰到真骗子,被骗钱是小事,因此错过了公司融资和发展的时机就误了大事。
5. 强势控制狂
创业者都希望VC除了钱,还可以提供投后服务,但如果投后“服务”过于频繁,对公司的业务发展过多干涉,不仅不会帮助公司发展,还可能成为公司的灾难。这种投资者一般通过一些条款来加强自己在公司的控制权,明显的比如董事会中的指派人数、一票否决权等,隐蔽的比如与创业者“共管账户”等。
这种投资者一般不太会是专业的VC,可能是土豪、传统实业公司或是上市公司。
6. 价格玩弄者
这种投资人最善于在竞价环境中制造信息迷雾,往往采用高报-尽调-低报的手段,让创始人错失最佳融资时机。比如在一般机构都报价1亿元的时候,忽然一家机构杀出来,报价1.5亿元,TS条件十分优厚,承诺SPA(股份购买协议)签完立即打款,签完TS后,尽调一直拖到排他期结束,然后报价7000万,并且SPA条款变得严苛许多。
这种情况下创业者会非常被动,多数情况需要重新寻找投资人,白白浪费了最佳融资时机,而如果不得不委身这家机构的结果,就是价值遭到低估。
7. 信息大盗贼
这种信息大盗可能是机构中的某些蠢蠢欲动的投资人,也可能整个机构都是一个作案团体。不少机构的投资人或者EIR(入驻企业家,目前也有一些机构不给EIR的头衔,直接给投资经理或者VP的头衔,很难分辨)本身也处在一个随时准备创业的状态中,他们在VC中工作的目的就是寻找更好的创业方向或者原有方向的更优解决方案。
有些机构(从数据统计来看,战投性质的机构偏多)也会以投资调查的名义,获取创业者的核心数据、核心合作伙伴等信息,图谋复制业务或者改进原有业务。
实际上,不用集齐以上七类,哪怕不慎遇上一个不靠谱的投资人,多年苦心经营的创业项目就有可能毁于一旦。因此,创业者务必要保持小心谨慎的心态,事前做好背景调查、找做VC的朋友帮忙;或寻找专业的FA团队,以便一路得到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