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面对面

23个成员

为何富人比穷人更应该创业?

发表于 2017-10-10 3906 次查看

 

  最近,我读到了美国超级富豪迈克尔·布隆伯格的创业故事。他的人生给我的巨大震撼是,富人更应该创业。
  布隆伯格是全球金融资讯巨头布隆伯格公司的创始人,曾排名世界富豪前20位,一度坐拥超过300亿美元的财富。在金融业,布隆伯格终端机几乎是“必需品”,华尔街有戏言称,“即使用不上,你也必须在办公室装模作样地放一台这东西,因为可以向你的客户证明,你干这一行是认真的。”
  布隆伯格曾做过纽约市长,也出过个人传记。美国政客和“准政客”的传记几乎千篇一律:一定要叙述自己通过奋斗,而不是继承而实现了“美国梦”。如果有机会,务必要对自己的“创业维艰”大肆着墨一番。
  布隆伯格的传记也不例外,比如他出身寒微、大学期间曾做过车库管理员等。不过,我只注意到了他的“高富帅”背景。创业之前,布隆伯格已经是着名投行所罗门兄弟的股东和高管,在这里,他收获了两样最重要的创业资本。
  一是创业方向。作为投行高管,他察觉到了金融机构对专业资讯的渴望。随着上世纪80年代美国金融创新的深化,特别是期货等衍生工具的发展,路透社这样“大而全”机构所提供的“新闻资讯”早已无法满足华尔街的胃口,他们迫切需要更加“内行的人”来提供更快、更专业的资讯。
  二是人脉资源。华尔街投行的“老三”美林公司曾采购20台数据终端机,这笔单子直接帮助布隆伯格度过了创业的寒冬,而美林的人脉正是他在所罗门兄弟做高管时积累的。
  分析布隆伯格的故事,很容易发现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创业之时已年近40,阅历、人脉和启动资金都深厚得很。所罗门兄弟被收购后,新东家给他的遣散费是1000万美元。请注意,这是在1981年。
  对比而言,中国今天的多数创业者,根本不具备布隆伯格的条件。在创业方向上,很多人是“一窝蜂”,从团购到O2O,再到P2P。说实话,这些行业因为门槛低,早已过度竞争。能撑多久,全看投资人口袋有多深,或者你“拆东补西”的技能有多娴熟。
  再拿第二项人脉来说,这在中国恐怕更重要,即便是那些相对市场化的行业也是如此。一位P2P公司高管曾对我抱怨说,做P2P,最核心的竞争力根本不是什么风控,是要在那些高收益行业“认识人”。只有认识人,你才能找到高收益的投资标的,公司才能正常运转,不至于“拆东补西”坑害投资者。
  显然,富人创业的条件远比穷人要好,但遗憾的是,这些年来,愿意创业的富人却越来越少。比方说,会做生意的温州人早已沦为了炒房团,后来又去炒大蒜、炒煤矿,现在又开始“炒钞票”—投资某种互联网或民间“理财计划”,旨在获得赌博式的收益。而在珠三角,一些精于计算的潮商群体也越来越多地热衷于买商铺和买房。这不,深圳今年的房价又涨了。
  富人从“创业者”沦为“食利者”,本质上是中国企业主群体的“集体逃离”,这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隐患之一。而穷人,很少具备能替代前者角色的条件。穷人创业,成功的凤毛麟角,大多最后成为了一场财务灾难。资本必然逐利而行,这无可厚非,但富人过分强烈的“食利”倾向,这显然折射了经济领域的某些制度安排,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最后,还想提醒一句。布隆伯格曾在传记中半开玩笑地说,创业之前,他曾在美国每座城市都有“女朋友”。年轻的朋友们,你不一定需要这么多,但你至少要知道:工作和生活上的游刃有余,也是创业的素质。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