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O是一款专注于用户UGC点评的设计类App,用户可以随手拍下身边的物品,上传后发表自己对于它设计上的看法。ZUO的创始人江一帆对我说,中国人正在经历从「短缺经济」向「丰饶经济」过渡的阶段,更多人希望获取更有品质、更有美感的产品。而ZUO在做的事,就是帮助用户更高效地发现好产品、认知好设计。

设计行业缺乏必要的认识通道

为什么将产品命名为ZUO?ZUO取自于「作」,代表了一种傲娇的态度,也是驱动设计进步的最大生产力。「一个人ZUO,是傲娇;一群人ZUO,就是生产力。」江一帆说,现在多数设计类产品,都将重心放在美学电商,设计师社区或者是撮合交易。模式本身没有错,但是对于缺乏设计通识教育的中国人来说,设计行业还缺少一个“认知通道”。

“用户不明白设计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就不会为优秀的设计作品付费。”江一帆觉得这是美学电商在转化率上的阻力来源。

江一帆认为,「认知通道」的价值有三:

1、它是被我们忽略的底层逻辑。如罗振宇在跨年演讲时所说,「知识」将成为继「流量」、「价格」、「人格」之后的下一个交易入口;

2、它能够提高「交易通道」的触发率和转化率。「认知」是碎片化、多场景的,而「交易」带有目的性;

3、它是打通「设计的消费」和「设计的创造」的要素。真正的「定制化生产」是建立在有效需求导入和快速解决方案响应的前提之下的。

北欧的设计之所以出类拔萃,因为人家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欣赏设计。德国在20世纪初成立「德意志制造同盟」普及国民设计认知。英国从80年代起就把设计列入中学生通识教育课程。日本、韩国也都把设计作为国策来设立「设计振兴委员会」。但我们小学时只会学一些美术课罢了。正因为大家都专注于交易渠道,才让他萌生出作出一款产品,来完善用户对设计的认知通道。呈现在具体产品上,就变成了基于图片交互的设计点评社区。

江一帆总结的设计类产品象限图

70%的优秀设计和30%的吐槽

ZUO的App中提供给的内容主要由UGC组成。其中70%是用户上传的优秀设计,30%则是对一些“反人类”设计的吐槽。用户可以在App中开启拍摄,并圈出想要发表意见的那个点。

每张图片只讲一个设计点。碎片化交互加上独特的高逼格滤镜,让产品形成不错的调性。

除了UGC内容,ZUO也会发布一些精选的PGC资讯,或者与MONO等垂直媒体合作的资源,整体PGC内容都会处理成较为轻度的浏览形式。

但是整个2.0版本App交互上有些复杂,门槛较高。ZUO采用Facebook技术框架,保证用户体验的同时,加大了开发难度和研发时间。

设计不仅是美的,还是实用的

ZUO的创始人江一帆是浙大硕士,之前在500强快消公司任职品牌经理,他本身对于设计行业认识比较深刻。在他看来,设计还是一个没有被互联网充分改造的传统生产型服务业,整个市场要比很多人想象中大。

ZUO点评我们身边常见的物件,希望扩大设计在用户心中的外延。好的设计不仅仅是美学享受,还是未来消费品必备的素质。

原本设计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需求,而未来五年设计的附加值将成为刚需。这是因为:

1、消费升级已经形成趋势,设计类产品2014年增长率达300%;

2、未来十年中国中产阶级的人口规模将达到5亿,受众的知识水平和消费能力在提升;

2、消费者和设计师对接的渠道成本变低,很多优秀设计的价格下降。

根据《中国设计产业发展报告2014-2015》的数据,未来整个设计行业产值将大于20000亿,以高于12%的年增长率,每年新增从业人员57万。

由此可见,ZUO致力于搭建一个供普通C端了解和认知设计的公共平台。那么从产品初期来看,是否“离钱较远”呢?江一帆不这么认为。

他对创业邦说,设计是附加在产品上的一种沟通价值,好设计往前一步就是交易,恰恰是提高交易效率和提升服务体验的有力手段。

话虽如此,从现有的App产品和一些线下交流活动来看,ZUO还很年轻。ZUO App的iOS版已上线,积累了15000名左右的早期种子用户。创始团队中有来自BAT的设计总监和产品经理。江一帆透露,社交营销中,还有《奇葩说》冠军等大V帮助他们推广。不管是用户体验,还是推广策略,都对他们能否快速聚拢优质用户至关重要。只有聚集了流量,从而产生优质内容,并摸索出规模化的变现路径,才是ZUO成败的关键。

ZUO由创始人建立种子基金启动,目前团队正在接触天使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