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庆森:创业邦投资经理,主要关注AI、大数据和机器人领域。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还会去创业吗?”
我说,“应该不会,至少短期之内不会。”
“Why?"
“一,因为我没想好做什么;二,我的积累不够。”
其实创业这件事件,真的没有那么简单。能拿到钱,最后走向成功的,真的是少数。千万不要被科技媒体蛊惑了,也正因为是少数,所以才有报道的价值。而有千千万万的公司,注册了,又注销了,在市场上没有任何的动静。
因此我对创业很谨慎。我说下自己比较看好的创业方式。
首先我不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不懂得拿概念来忽然一笔大钱进来,再做事情。因此,我更倾向于从需求、商业本质去切入。
我比较喜欢那些在一个领域做了很多年的人,对自己的行业有深刻的认识,突然发现一个东西很有需求,这个东西被初步验证过了。他觉得这个东西有戏,于是就拉了几个伙伴,一起来做这个东西。哪怕不拿钱,他们的商业也可以推动,只是增长的速度比较慢。
上面的这几点,看似简单,想做好却极为困难:
1. 因为有相关的工作经历,背景,所以创始人对自己的事情有深刻的理解,和目前做的项目匹配度非常高,因此可以少走弯路,不用花很大的钱去买教训。
2.有合适的伙伴。 如果一个创始人想出来创业的时候,找不到几个能力比较强,和自己互补的,有合作过的伙伴一起创业,那么会很折腾,需要花很大的时间来找,也有可能在合作过程中会闹出很多事情。没有人谈什么创业,有了人才能做事情,东西才能落地。
3. 初步验证了需求。如果没有验证了项目的需求之前,拿了很多钱,创始人就容易乱花钱,盲目扩招,砸大钱去做市场推广,最后不清楚是因为补贴等其他人原因把用户吸引来的,还是用户对这个产品有真实的需求。如果是前者,一旦这些营销策略停止了,那些不是基于产品最根本的需求而吸引过来的用户就会流失掉,最后钱是花了,但是却没有东西沉淀下来。
因此我们看到自己有什么资源,选择做什么,能凝聚到什么人,通过最小的成本验证了需求,这就是一个创业起步的雏形,一个框架。创业的路走得顺不顺,就得看前期这个框架搭得好不好,各个要素之间能不能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在我所见过的创业者当中,有很多很虚的项目,比如说靠天天参加各种活动,上电视台做嘉宾,在朋友圈晒和大咖照片做PR拿到钱的90后;靠以前的光环,得到知名投资机构投资,抄袭别人产品,后面找到接盘侠的老兵。这种项目,我怎么看呢?我不否认他们的融资能力,哪怕是包装,造假。他们能拿到钱,那是他们的本事。或者投他们的机构,有自己的投资逻辑呢,我们看不懂而已。
但是最后这个事情能不能成,还是得回归到事情上,把产品落地,为用户提供了服务,解决了用户的需求。除非他们改变了自己的策略,因为拿了很多钱,直接去做投资了,成为了一个资本运作的公司。
因此我经常会问自己,团队拿到很多钱是好事吗?创始人经常到处做分享,走向台前是好事吗?我觉得未必。
我总觉得一个人在和事情、人、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很容易忘记自己的初心。可能一开始创业者想着,通过一些曝光把更多资源圈进来,把项目做好,但是后面发现有钱进来,就觉得自己很牛逼了,经常玩些虚的东西,最后可能会摔得很重。
所以说拿到钱了,只是创业路途的一小步,创业想成功,成功想长久,还得回归到前面提到的框架上去,把这个雪球滚好。
创业的痛苦和煎熬,往往体现在找不到突破口,没能力把项目推向正向的循环。
我,我一个哥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就是前面花100万这段经历。没错,今天的分享,我觉得值100万。
那时候我拿了一些自己钱,以前领导的钱,还有一个朋友投了些钱,但是钱并不多,就开始创业了,在技术、方向等因素上,考虑得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找方向,找上人浪费了很多时间和成本。
从这个案例上,我们看到,我唯一有的是不多的钱,那么,我把仅有的资源消耗了,但是并没有找到一个很明确的方向,和拉出一个相对完备,比较强悍的团队,没有把项目推向一个正向的循环,因此那段时候,我是的心里很没用底——这些钱是投,还是不投,投下去失败了,就是几年的积累。一个年轻人想赚几十万,也不容易。
我另外一个哥们,他是做机器人的,他也和我说,也经历一个这样的阶段,前面烧了几百万,产品终于出来了,但是销售没打开。那时候他们公司也没钱了,不敢all in,因为心里没底。在这样情况下,他的师兄决定拉他一把,投了他50万。他亲自来抓销售,做到现在公司一个月有上百万的流水,我觉得他们应该机器人项目里,比较靠谱的团队了。
虽然说公司成长到不同的阶段,创始人会有不同的压力,但是如果是现在没有钱,他说敢自己拿房子去抵押。
到了这个阶段,算是找到感觉了吧,就是找到了一条路,完成了商业的闭环,感受到了现金流循环带给自己的快感。
这种商业上的快感带给了一个人极大的自信。这也是一个商人,一个企业家为什么敢赌的原因,在赌的非理性的背后,有它基本的逻辑。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