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家都可能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记者看见农村的一个正在放羊的小孩:
问他“你的理想是什么?”
小孩回答说:“放羊!”
“羊儿喂大了干什么?”
“卖钱!”
“有了卖羊儿的钱干什么?”
“娶老婆!”
“娶老婆干什么?”
“生小孩!”
“生小孩来干什么?”
“放羊!”
……
这段流传甚广的段子,但是我们想想这个故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放羊的小孩对世界的理解也就是:放羊挣钱娶老婆生小孩再放羊。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可能趋向于了零,在他的世界里,这就是美好的一切,幸福的生活。对世界认识的局限性会导致思维的局限性,思维的局限性会导致目标的局限性,目标的局限性最终导致行为的局限性,从而影响你人生中的各种选择。
关于贫穷
故事一
我在知乎看到的这个故事你在哪一刻体验到了真正的贫富差距?,故事情节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13年的夏天,作者偶然遇到了一个小伙子,一副农民工的打扮,问去从这里到xx城市应该怎么走?作者有点诧异,因为这里距离XX城市要有100百多公里,给他指了指方向,告诉他往西大约一百多公里。小伙子点点头说了声谢谢大哥就往前走了,以为会是个乞讨者或者流浪汉,讨点钱或要点吃的。可他只是问问路,而且看上去是要徒步过去的意思。小伙子走出去几十米,在人行道边坐下,拿出一瓶水喝了几口,然后低着头摆弄着地下的什么玩意,像是在休息。
好奇心驱使作者去了解情况,才知道他是要去xx市找自己的老乡,老乡在xx市的一个厂里面工作,工资比现在的高一些,老乡给他拖了一个口信,他现在工作的地方老板不给他发工资并且扣了他的身份证。于是他就准备徒步两百多公里去投靠老乡。小伙子没受过教育,家在云南山区,没有电话,打工是为了补贴家用,同村出来的几个人如今都分散了,没有朋友,没有依靠。小伙子在讲这些的时候,在他的眼睛里没看到赶去见同乡的盼望,没看到被工头欺负后的愤怒,在他看来好像一切都很正常,像是在叙述别人的故事,低垂的眼里空洞无意,就像个老人在等待明天。
故事二
有次看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是采访居住在交通闭塞的大山里村民的生活。有一个画面我记忆特别深刻,中央电视台采访一个小伙子,记者问他:你为什么不出去打工来挣钱呢,那个小伙子说了一句,我听不懂你说啥。这句话深深的震撼了我,那个小伙子和我应该是同龄吧,大概也是三十岁左右,几十年没有走出去过小山村,竟然都听不懂普通话,更不敢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一刻我感觉这个世界在他的眼里充满了迷茫。
后来村长说,这个村子常年不通公路,村里面的人要出去需要先坐牛车,再坐拖拉机两天后才能到达小县城,村里面就一个小学,一个教室里面坐了六个年级的学生,很多孩子上到一半就回家干活了。这两年有一些年轻人走出了村子去深圳、东莞打工,慢慢的也带动了一些人,但还是有一些年轻人因为不会说普通话,不能直接和人交流,就一直都没有出去,在村里面种地生活。这是21世纪呀,非常有可能他们一辈子就走不去了。
贫穷在这个年代仍然是存在的,只是可能你不了解。但贫穷其实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贫穷的人不知道贫穷的可怕,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对他们来讲没有走出去的动力和勇气,只有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认识外面的世界,从思想上有了改变的动力和目标,才能真正的走出贫穷。
教育有时候就是开智,明事理 ,认识世界,可以有一个和外界交流的窗口。到现在为止,高考仍然是很多人走出老家,跨越阶级的最公平,最重要的一条道路,虽然它仍然有很多的弊端。
思维误区
我上初中的时候,大家都羡慕不上学去外面世界闯荡的人们。去南方打工、当兵、学一门技术的都觉得挺时髦,可以不用上无用的学,勇敢的走出小县城,自己赚钱自己花,再也没有了上学的约束。我初中的五个好兄弟,两个当了兵,一个去学了理发,一个去学了厨师,只有我一个考上高中,继续求学,每年他们回来都会聊聊他们在外面的故事,一番啤酒下肚之后,我是既羡慕又被吸引,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憧憬,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他们在外面受了多少的苦,但是回老家了,必须要搞的在外面很精彩。
其实上过大学的就比没有上过大学的能力好很多吗?有可能只是在开始的时候选择对了而已。我们都处在一个大的洪流之中,不是说选择了不读书以后就混不好,选择了读书就肯定会有不错的生活。但是整体的机遇来讲,读过大学的比没有读过大学的会更多一点,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大多从事了体力劳动或者技能类的一些工作,读过大学不管怎么样,大都是白领类的工作。
我们这里不讨论极个别厉害人的情况,研究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上大学让你在那些方面有了提升,很多人大学四年几乎没有好好学习过,玩了四年照样出来找了不错的工作,所以说大学对人能力的提升不一定会比没有上学的强,在外面对能力的提升反而是更快。我个人认为最本质的是认知的提升会不一样,那怕你的四年什么都没有做,但是你至少看到很多人做的事情,别人做事情的经验也会成为你的的经验,毕业后大家都去找了工作,你肯定也会跟着找了工作,大不了差了一点。都是在认知上,对世界的认识上有了很大的不同,才最终影响了你未来的选择和目标。
说到这里想起了波仔的那条理论,你的生活水平就是你身边最亲近的五个人的平均值。我就不信你和奥巴马是哥们,还和我一起在敲代码。其实仔细观察你身边的高管,高层,起步就没在一个层级里面。
程序员呢,其实也是一样。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刚毕业一年左右的时候是最自信的,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程序开发的基本规律,应付工作没有问题,简历上写的各种精通,精通前端,精通数据库,精通core java等等。反而工作多年以后越发觉得,研究不够深入涉猎不够广泛,很多的新老技术还都停留在使用阶段。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画了两个图。
把整个的IT知识领域用一个圆圈来表示,黑色实体部分就是我们刚开始认知的区域,因为我们刚开始知道的少,了解的少,里面的圆的周长就会小很多,我们感觉到自己需要了解的东西也相对小。
当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扩宽自己知识的边界,就像里面的小圆不断的长大一些,我们感受到的未知也越来越多,认识到自己了解的内容占整个体系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很多人,不是不想学习,是不知道如何去学习,很多时候遇到问题,不知道外界有很多解决方案。另外,不进步不学习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比我们厉害的人比我们更努力。
如何打破
1、要跳出你的圈子,我从西安到北京,IT行业工作氛围,技术特征完全没有在一个水平线上。要时常的跳出自己的圈子,站到外面去看原来的自己。
2、读书,不断的读书,不断的读好书,其实读书是了解作者怎么看这个世界,读好书更是了解很多大师人物对世界的理解。通过读书打开自己对世界认识的另一扇窗,技术人除了看技术书籍,更应该看一些其它领域的书,来扩宽自己的视野。
3、对于技术,多逛逛技术性网站,了解一下最新的前沿知识,比如vue活跃的时候,博客园就出了很多关于vue的教程,微服务火的时候,博客园首页经常有关于微服务的文章,时常关注让你了解有这么个东西,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或者定方案的时候知道会有这么一个选项。
4、多走出自己的视角,做为程序员总是以程序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比如遇到了问题,这个问题对产品、客户意味着什么,领导是如何考虑的,当领导让你干某件事的时候他关心的什么。刚好我这里有一个职场真实的小故事,分享给大家。
某一线互联网电商平台,空降了一名技术高管,要求紧急上线一个项目,必须三个月上线,安排下去,技术总监认真的分析了需求和现有公司的资源,告知这个项目最少需要四个月加班才能完成,高管说实在没有办法吗,总监说,已经是极限了。高管直接就把这位总监给开了,然后问下一个总监周期需要多久,这位总监考虑了一下说:2个月,高管说,项目你来负责,最后这个项目整整做了六个月,但是大家也都相安无事。
5、培养一个行业之外的爱好,最好是运动类的,只有身体好了,精神才更好,才能体会挥汗之后的畅快之感。具体的,比如坚持每周去户外,在北京的话像绿野这种就可以,参加几次就可以融入组织。程序员的话,建议打羽毛球,感觉这类运动对程序员是最有益处,避免各种颈椎病,游泳也是很好的一个选择。经常保持运动的人,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大多数办公室工作者都处于亚健康状态,锻炼真的很重要。
6、github对程序员来讲真是一个宝库,提交分享代码都是最基础的,建博客、建网站、建工具github都可以免费让你搞定,可以作为你创意或者实践的一个绝佳场所,也可以好好看看其他牛人的杰作,也有很多github第三方的网站可以帮你找到优秀的开源项目。
最后
很多时候的改变,不是我们不想改变,不愿意改变,是不知道如何改变,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选择,或者在深刻一点,很多人到现在都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所以说很多时候的改变,最先是思维的改变,思维的改变转换成行动,然后达到真正的改变。
我们是不是这个版本:
“你做程序员干什么?”
“找个体面又高薪的工作。”
“找到理想的工作后呢?”
“再寻觅一个温柔漂亮的好老婆。”
“找到好老婆后呢?”
“生一个聪明智慧的孩子!”
“生了孩子后呢?”
“从小就好好教育孩子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最好再做一名程序员!”……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