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有传统的拜祖神活动。拜祖神,指对已逝去的父母,乃至上祖英灵,都当作神明崇拜,而对直系上几代(一般为上三代)祖神,则是最经常叩拜的。“生为人,死为神。”父或母死了,就要请和尚为之立神牌。神牌上写着死者姓名、世辈和死后褒封的谥号,立于尸前,开始让其子孙叩拜。此举称为家奠或家祭。尸体埋葬后,神牌移入用竹枝搭架外表糊纸的“灵屋”中,每七天由和尚司仪让子孙叩拜一次,此举称为“做七”。共拜七次,七七四十九天后,“灵屋”火化,由和尚在火化后的灰烬中拈回一撮“神烬”,盛入用红布制成的三角形袋中,袋面照样写上死者姓名、世辈、谥号。此袋称为“香火袋”,挂于祖堂左右两边墙壁上。此后,死者的子孙,便可在自己住屋的祖厅,按“香火袋”位置,各自叩拜自己的祖神了,一般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叩拜一次。这是最常见的叩拜上几代祖神活动。

    对已逝去的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祖神叩拜,则是在固定时间或特定情况下进行的。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神位,都经过“转火安龙”移送到老祖屋正堂神龛安定了。所谓“转火安龙”,就是凡住屋祖堂左右两边墙上挂满了“香火袋”时,就举行“转火安龙”,即把住屋祖堂所有“香火袋”统统取下火化,放入一个“大香炉钵”内,然后用特制“轿子”把它送到老祖屋,统一置入正堂神龛香炉内,并分别制成神牌安于老祖屋的神龛上。所以老祖屋便成了各族各系共同叩拜祖神的地方。每年过年则为各姓各族各系共拜祖神的时间。大年三十,吃团圆饭之前,必须先行到老祖屋拜祖神,不拜祖神不准过年,这是客家不成文的规矩。大年初一,则是全族全系集中,由族长统率叩拜祖神,否则被斥为“忘祖”。

    拜祖神要有祭品。祭品一般用一只宰好的鸡、一条鱼、一块肉“三牲”组成。把“三牲”摆于神牌前,然后点烛焚香下跪叩头拜祭,烧纸钱放鞭炮即告礼成。但大年初一拜祖神的祭品必须是斋品,多为年糕、年点、糖果三盘或五盘组成,其余礼仪相同。还有祭祖祠、扫祖墓,实质也是拜祖神,只是形式比较隆重,礼仪比较复杂。祭祖礼仪多为全姓全族共祭祖祠,共扫上祖墓时举行。祭祖要请吹鼓手吹打,要请礼生唱礼司仪,祭品则以宰后的整猪、整羊和“五珍”(山珍海味择五样)组成。要宣读祭文,行“三跪九叩三献”大礼。客家拜祖活动现在仍很普遍,只是今人多在祖神、祖墓前献花圈、花束、花篮,行鞠躬礼作为拜祭。